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之一一三 政敌毕 (第3/7页)
呢!” 便有人提议说:“咱们这样在这里空牢sao也没用!我看不如就串联进京,若遇到那些腐儒朽绅,也好辩论一番,好叫是非有个分明!” 这个提议迅速影响到整个东南——甚至南洋!沿海数百州县,每县之中或三五人,或数十人,以新派学生为主体,纷纷串联入京声援。东南承开海风气之先,民多富裕,且有许多大商家、大商会对此事戮力支持,经费便不成问题,乡县学子到了府城便汇成一股小流,到了省城便汇成一股秋水,等过了江北,那真是浩浩汤汤,有如汪洋了。车马相接,船帆相联,一提起来都是北上声援镇海公的!同仇敌忾,一起入京! 他们散布在县市时没什么影响,一聚集却也有万人,发出来的声音便极其响亮! 这一番壮举,当时人只是觉得新奇,沿途州县以及顺天府衙门也只是警惕他们聚众造反,却不知后世史书对此甚是重视,还特别给起了个名号,叫“新学进京”! 这些新学学子进京时本只是带着一腔的热情而已,不料进京以后才发现开海派在京津地区也是有根基的。 自开海以来,上海、杭州、泉州一线发展起来以后,京津地区也跟着兴起——毕竟北京是政治中心,对白银的需求、对香料以及海外奢侈品的消费力,足以抵得东南一省!有远见的海派商人,都将这一带作为未来的重点进行布局,派了许多掌柜到此布点,甚至直接在这里开店,一些有世界性野心的商人甚至准备将总部迁徙到此。 北京城自蒙古变乱以后逐渐疲敝,正是靠着这样的一批人才重新兴旺起来。这一批过江猛龙是京津地区的新生力量,和旧派士子生趣不投,公卿士大夫议政论政时他们只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