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:老朱,咱说好的不急眼!_第二百七十四章 膨胀的朱亮祖,急躁的胡惟庸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二百七十四章 膨胀的朱亮祖,急躁的胡惟庸 (第2/8页)

响后的瞬间就到了靶子旁,看了一眼便激动的大喊道。

    而苏璟这边只是褪去了防护服,仔细的检查起手里的枪械来。

    枪管的温度,火药燃烧气室的稳固程度等等,在苏璟看来,一把火铳最重要的是稳定,其他的数据,都要排在稳定性后面。

    对于大明火铳历史,苏璟也有些了解。

    一开始,火铳在大明是很受重视的,射程一度可以达到一百米,当然,这个一百米和苏璟现在的两百米射程是两个概念,只是在一百米还有杀伤能力,有最基本的准头。

    在战场上也够用了,因为大明的火器营作战的时候都是齐射的,数量够多,基本准头有足够了。

    在这个时期,明朝的火铳,和西方欧洲国家相比都不逊色。

    但是这个数据,在大明一直都没有进步,甚至到了明末反而在倒退了。

    威力小、炸膛率高、没有防潮能力、冷却周期超长、频繁的炸膛死掉的人比敌人杀的还多。

    后来的明朝军队干脆放弃了火铳,又改回了大刀长矛。

    至于为什么要放弃先进的火器,转而使用的冷兵器呢?

    原因说来也很简单。

    因为大明的火器是出现了,在朱元璋的治下也一直都有重视发展,但相对应的配套设施、战术、后勤保障体系、训练体系等等全都没有。

    也就是除了火铳啥都没有。

    一开始,火铳都是新造的,自然好用。

    打仗的话,也都是摸索着用,一点点从不熟练到熟练。

    但随着时间的流逝,火铳开始生锈影响使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