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分卷阅读63 (第3/4页)
很是清隽。但因清虚出现得不合时宜,浔阳心底总有些芥蒂,言谈间对他颇有戒心。 “清虚师父云游四方,何以有雅兴到京城来?”浔阳问道。 清虚念了句“阿弥陀佛”,道:“出家人行止不过佛缘罢了。” 唐近会心点头:“定是佛祖之意,才让师兄遗失了度牒,来京城与我这俗家人开示佛法。” 本朝户籍制度严苛,凡出家之人需得僧录司批允,发予度牒方可剃度受戒。度牒上详载僧尼本籍、俗名、年龄、师名等,若无度牒,不仅无佛寺敢留,州府城门也莫能出入。 难怪清虚要让唐近去城外寻他,而不自行入城了。有大理寺卿唐近在,守城卒又岂敢拦他。 浔阳又问道:“想必清虚师父是为补签度牒而来吧?”浔阳心中生疑,如此重要之物怎会轻易遗失。 “确是如此。” “未知可有我能帮得上忙的地方?” “阿弥陀佛,多谢郡主美意。”清虚道,“师弟已为贫僧写了证明书信,明日递到僧录司便可。” 补签度牒须有同门僧人为证,唐近虽已非佛门中人,身份却比任何同门都要好用。 “僧录司事务繁忙,补签度牒更是繁琐。先要从本籍查证僧侣俗家身份,再要向入籍佛寺查问。几番下来,恐怕清虚师父还要在京城多留数月。” 清虚闻言面色微变。 其实浔阳并不知晓僧录司的办事章程,诳他罢了。 浔阳又道:“不如此事便由浔阳代劳,清虚师父将俗名、籍地等告知浔阳。明日我亲自上僧录司找僧正签办,不出一日必将度牒交付。” 清虚急于重获度牒,千恩万谢。将早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