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45章 教育大计 (第3/6页)
听得哭笑不得:“刘兄常哭穷与月茹,就差指着月茹鼻头大骂郑家为富不仁了!” 刘铮哈哈大笑。 郑月茹精明如此,呵呵笑道:“若是刘兄真想立此公学,未尝不可!郑家必尽绵薄之力,供养几位先生!” 刘铮大喜:“此话当真?” 郑月茹笑着点头。 其实,在古代,私塾先生的收入并不是很高的。所谓私塾,本来就是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,宗族以及乡村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——瞧,只是幼儿园的级别。这种私塾有几种区分,一种是村塾,家塾,以及宗塾,这些先生,每个月挣的钱,只相当于县候府一个执事而已。 大概也就几两银子。 而与之对应的,则是公学。 是指官方创办的学校,自然也就正规很多。但是银州实在疲弊太久,除了那些望族,有着自己的宗塾之外,整个银州,也只有一个私塾。 所以,大多穷人家的孩子,是不可能读得到书的。 类似于沈行这种寒门学子,也多是父母在望族家做长工,佃农,才使他们有机会在窗外偷学,若是望族老爷心善,也会让他们旁听。 但这种情况,依然少之又少。 所以,刘铮觉得教育是大事,是千秋大事。但在郑月茹这种望族眼里,几个先生的月钱,实在不值一提。 “好,那就如此定了!” 刘铮兴致昂扬,心想教育这件事情,必须早日提上日程。 盖一座学校,在银州大概也就千两银子左右,剩下的花销,也就是先生的月钱了。这件事情其实不难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