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祯慑寰宇,不用黑科技_第186章 炼钢和海运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86章 炼钢和海运 (第2/8页)

错。

    如一八八二年,?德国人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说中国山西所用的钢,?一部分从芜湖和汉口购进,一部分是从欧洲进口。但欧洲的钢相比之下过脆。

    而苏钢冶炼当时最大的生产基地就在南直隶太平府芜湖县,尤其以濮万兴钢坊规模最大。

    原本濮家钢坊设在芜湖县城西郊的濮家院内,后来规模扩大,又在芜湖县的七更点建立总作坊,把濮家院当成东作坊。

    如今芜湖县的大钢坊,除了濮万兴钢坊之外,还有从南京搬迁到芜湖的葛永泰和马万盛两家。其他中小钢坊更是不计其数。

    可以说芜湖县是大明嘉靖后发展起来的以冶炼钢铁为主业的城市。

    这芜湖的资源条件和交通条件有密切关系。

    芜湖附近产铁,产木炭,而水运交通又四通八达,周围城市又能提供大批高水准的熟练炼钢工人。

    因此就形成了聚集效应。

    大明战时新政的推行,对各类兵器乃至火器的需要急剧增长,导致对优质钢铁的需求也成倍增长。

    明代钢铁税收一直相当轻微,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微不足道。

    战时新政虽然有加强对钢铁冶炼行业查核监管的规定,但崇祯和阁臣商议后,为了刺激钢铁业的发展,?对钢铁冶炼依旧维持轻税政策。

    朝廷不到必须时,不会采取无偿征用钢铁产品的措施,仍旧是用财政收入购买私营钢铁的产品,?前提当然是质量要有保障。

    不过虽然需求急剧增加,许多从事其他行业的工匠和商人也都纷纷加入钢铁行业。

    但优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